【嘉義訊】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開設之跨領域學分學程《數位化公民參與:我要當家做主!》,由助理教授彭安麗授課,日前學生透過實際操作「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(JOIN)」,提出公共議題提案並製作政策宣傳影片,成功將學習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力。雖然學生的提案最終未能通過,但其議題備受關注,也促進學生跨出成為積極公民的重要一步,讓公共意識持續發酵,將有助於成為日後面對社會議題時的行動能量。
該課程屬於「數位公民行動」跨領域學分學程,由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開設。課程內容從公共政策基本概念切入,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提案實作,期間亦辦理專題講座,邀請數位發展部系統分析師劉宗熹主講「用網路來影響政府政策」及「淺談從大數據分析到AI加值應用」;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洪銘建主講「AIGC創作與應用」及嘉義市議員王浩以「關心政治(政策)、才不會被糟糕的政治(政策)統治!」之主題進行演講,帶領學生深度了解數位治理、公民參與與勞動政策等面向。
該課程學生針對中低收入戶、青年租屋補助、濫用社會資源處置、高風險家庭緊急干預法、心理健康等議題進行分組提案,實際在JOIN平台進行上架與宣傳,並拍攝提案影片推廣理念。各組皆展現對社會議題的敏感度與行動力,反映出學生願意主動參與公共事務、學習制度性表達意見的能力。此外,各組亦進行提案成果發表與聯署民眾回應分析,並針對提案的制度流程進行反思,強化學生的批判思維與制度理解。
授課教師彭安麗指出,課程核心不單只是產出一份完美的政策,而是讓學生理解如何透過制度、溝通與行動改變社會。此次共有13組議題,其中「臺灣主動安樂死合法化」、「減少國內藥物資源浪費,提高資源有效利用」、「建立並提高有限性社會資源濫用的罰則」等議題,不僅獲得高度關注也掀起討論熱潮。
參與此次課程的林芋廷說,這堂課讓她深刻意識到她也能提出政策,且不只是作業,而是真正的社會參與。雖然提案未能通過,但透過課程與 JOIN 平台的實作,更理解到公共政策流程與公民意見的價值。民主的意義不在結果,而在參與過程中凝聚思考、提出觀點,並以制度化方式表達。
南華大學校長高俊雄表示,透過此類跨域實作課程,可以讓青年學子真正體會「公民」不僅是身分,更是一種積極改變社會的實踐力量。即使無法立即改變社會,但已踏出成為積極公民的重要一步,並展現南華大學學生承擔社會責任、推動公共討論的行動力。